T.S. Eliot,是個詩人、評論家、編劇,
也是194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他在四十六歲的時候寫了一首詩,而其中的一段,衝擊了我。


原文(節錄):

The endless cycle of idea and action,
Endless invention, endless experiment,
Brings knowledge of motion, but not of stillness;
Knowledge of speech, but not of silence;
Knowledge of words, and ignorance of the Word.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無盡的發明、無盡的實驗,
帶來動的知識,而非靜止的知識;
帶來言語的知識,而非靜默的知識;
帶來人的話語,而非神的話語;
生活中失去的生命,流落到何處?
知識中喪失的智慧,流落到何方?

〈磐石合唱劇〉("Choruses from the Rock")-- 摘自《神聖的渴望》(The Journey of Desire)




這是艾略特在1934年的作品,
但與其說是作品,不如說是對生命本質的體認和哀嘆。

已經是上個世紀,國民黨都還沒撤來台灣的年代。
在那年,MLB已經打了30年,但還沒有名人堂這玩意兒,
NBA?也還沒組成呢;更別說電腦了,那時候連顆IC都還沒個影子呢!
再想想…第二次世界大戰都還沒開打,
也沒有電影、電視…更別說,網際網路的影響了。


處在工業革命後兩百年、科技即將起飛的年代的他,
就已經有這樣的認知,對現代人,與其說他「看得很準」,
還不如說…從那時候開始,人類的「命運」就已經改變了。
對如今生活在21世紀的我,要察覺這樣的轉變似乎不大容易,
那我想,對一出生就有電腦有網路和各樣聲光效果的八年級生大概又更難體會了吧。


總的來說,現在的我們不會覺得「停下來」是一件必要的事,
甚至是被逼得不得不一直往前走,
而在另外一個層面,
我們很難再體會到物質以外的必需品是不可缺少的,更有甚者,破壞之,
諸如:友情、親情、婚姻、信仰、愛情;
在「後現代」,人擁有知識也重視感覺,開始追求物質以外的,卻也誤用了,
因人自視甚高,就忘了神比人還高,
也開始挖掘以前曾經有過的特殊的修行、追求神秘的經驗…等等。

就算是有認知、有體會的人,也不免還是陷在這個世代的價值觀裡,
就好像在雞群裡長大的老鷹一般,
要牠飛,一來牠不會,就算學了,也可能飛不太起來;
就如同艾略特在第一段中的結論:
The cycles of Heaven in twenty centuries
Brings us farther from God and nearer to the Dust.
是啊!這世界不僅帶我們離神更遠,也離死亡、塵土和世俗更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H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