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070234.shtml

「誰敢一開始就把颱風的雨量估到兩千,拿科學理由說服我!」台灣大學副校長、大氣系講座教授陳泰然說,面對莫拉克颱風帶來破紀錄的雨量,由於沒有科學經驗為基礎,就算用電腦跑的數值模式,也不可能一開始就估算出兩千毫米的雨量。

氣象局在一開始就把雨量預測到八百、一千毫米,在陳泰然眼中,「已經算是很敢報了」,他認為台灣幅員小,受颱風豪雨成災的影響大,民眾對氣象預報的要求高,被罵報不準有其背景因素,「氣象局是要努力」;但國家投注在氣象相關研究的經費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

陳泰然建議,包括氣象局、農委會水保局、經濟部水利署,以及國科會底下的颱風洪水研究中心應該共同投入經費,視各單位需求委託颱洪中心研發更好、更切合需求的預報技術,包括改進數值模式、衛星影像判讀等。目前颱風預報最大的瓶頸在於海上資料不足。

定量降雨預報是廿一世紀預報的最大考驗,目前全球的準度只約百分之廿五,而從百分之廿的準度提升到現在,就花了廿年。

陳泰然解釋,定量雨量預報牽涉的因素很複雜,包括大氣內部各種尺度的氣象、季節、地形、緯度等,「就算砸一億元也不可能在一年內突飛猛進」。

面對準度只有兩成五的預報,一般人聽起來或許會覺得喪氣,但陳泰然認為,百分之廿五的準度還是比零好,需要投入研發經費持續改善。

對於CNN稱莫拉克為「超級颱風」,有人認為預測得比氣象局還準,陳泰然不以為然。他表示,CNN說的應該是「範圍超大」的颱風,「超級」只是口語上的形 容,莫拉克在颱風分類上只是中度颱風。伴隨的西南氣流範圍大是雨量驚人的主因,跟颱風是中度還是「超級」無關,因為颱風分級是依據近中心最大風速,而非雨量。

※以下轉貼由PTT八卦板snowanimal(已經作者同意)回應上述新聞的文字。

作者: snowanimal (依然動物先生)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新聞] 學者:誰敢一開始 雨量就估兩千
時間: Tue Aug 11 16:57:50 2009

蠢蛋的我:這次的實驗要用哪個model來跑數據咧?

教授:用米國的那個就可以了。

蠢蛋的我:老師不是也有寫了一套來模擬嗎?

教授:我寫得這套是自己研究用的,美國人一年花好幾千萬美金,
     加上好幾百人甚至可能有上千人在維護這套model;
     我們即使投入實驗室的所有人力最多也才七八個人,
     再加上國科會的百萬研究費,比較起來... (後面省略)

以上是求學過程中的對話...


陳泰然陳老大說得800 - 1000 已經很敢估計的理由有很多,
簡單的算法就是 降水量 * 降雨面積就好。

試估算10平方公里,累積有1000mm的雨量有多少水?
大概就10的7次方「立方公尺」。

10平方公里多大?大概比羅東還小一點(羅東鎮有11.

34平方公里)
10的7次方水有多少?可以裝滿5000個50*20* 2米深的游泳池。
基本上這種水量要從空中將下來, 需要的能量以及水汽含量已經是非常驚人,

另外就是:

一天內降下三百跟五天內降下一千五百公釐的雨量, 對環境的衝擊度是不同的,
並不是說氣象局預報:可能會降下兩千公釐的雨量, 就一定會有災情。
當然,也不是說降下三百公釐就不會淹水。
在某些時候,時雨量比起累積雨量更為重要。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家中浴室的臉盆。
將水龍頭持續打開5小時,臉盆應該都不會滿出來;
但是假設用個裝滿水的大鍋子直接將水倒在臉盆內,
臉盆要將水排出就需要花上一些時間了。

用較為貼近事實的說法就是,
排水設施 / 河道 / 山坡地 本來的排水與蓄水量就是那麼多,
今天在一兩天內降下了超過原本負荷的十倍甚至百倍的雨水,
能不淹嗎?能不垮嗎?

氣象局在網頁上公佈的都是累積雨量, 當然會隨著時間不斷修正其降雨總量。
難道從8/8開始之後,每天都在下雨, 而累積降雨量是不需要更新的嗎?
預報上本來就有極限,要預報每個縣市的降雨, 模式的網格大小大概都在10km等級
台灣有36000平方公里,可能就需要360個網格以上。
若是要更精細, 要花上的計算機時間與預報成本就有可能會偏向天平的某一邊。

簡單的說就是花了五小時作模擬, 結果是為了要預報一小時之後的天氣狀況?
(上述的時間只是個比例,請氣象相關科系的人別定我 科科)

因此就定量降水預報來說,不只台灣,全世界的預報準確率都「 不高」
定量降水預報有非常非常的限制,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
但是不能因為說看起來預報準確率不高, 就要說這個東西是沒有用途的,
現在是不實用的。

幾十年前的颱風路徑預報不也是經過學者們的研究,
不斷地找出影響颱風路徑/強度等各種因素,不論是放進模式計算,
還是透過觀測數據等方式,將數百公里的誤差不斷地縮小。

民眾要怪氣象局:報不準。其實是情有可原,而且算是一種鼓勵「 吧」
因為一般的民眾並不會瞭解台灣小小一塊地方怎麼連氣象都報不準,
但是政府官員如果第一時間就跳出來指責氣象局指責學者, 老實說這些辛苦作研究的
教授,研究員以及研究生等等,是很氣餒的...



※之後又在推文中補充



我先講個最大的關鍵就是:數據解讀問題

很多人只會去注意數字的大小,
但是其背後的意義卻完全被忽略掉了。
三天降兩千公釐的雨量這件事情如果是在蘭嶼會不會發生事情?
同樣的降水狀況落在台北會發生什麼事情?在高雄?在小林村? 會怎樣?

我很不負責任的說,即使跟馬統統說會降下2500公釐的雨量,
最後觀測結果如果是3000公釐好了,
相信馬統統還是會覺得怎麼差了500公釐,這是不準確的數字!

這個雨量的數值需要由「專業的人」來解讀才有意義,
不然這個數字的大小,還是數字而已,根本沒有用。
以市區來看,排水溝以及下水道能夠承受的排水量是多少,
抽水站可以應付多少的水量等等,
氣象局提供數據之後, 是要經過這些人的評估然後再彙整給中央知道說:
可能會發生怎樣的狀況!

問題現在不是阿,現在是盯著雨量就說報不準, 但是實際上的問題是這個嗎?
即使跟內部說了「真實的數字」好了,我們政府目前的防災體系中,
有任何專業的數據解讀人士可以提供政府這些降雨可能會在山區引起 土石流?
或者是某些河面可能會上升多少公尺, 或者是警告這種水量已經超過堤防設計等?
完全沒有嘛!!

在學術研究上爭論這些數字的正確性才是有意義的,
但是目前在政治舞台上爭論這些數字有意義嗎? 根本沒有!

對當權者來說只不過就是「一堆數字」, 改變數字大小還是不瞭解這背後的影響。
換言之整個防災體系根本就是個 JOKE 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H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